在北京,很多人为了生活都选择夫妻双方一起出去上班来负担着家庭,养着宝宝,承担着责任。又因为是双职工夫妻,所以不得不请一个育儿嫂来照顾宝宝。由于育儿嫂和宝宝相处的时间比和父母相处的时间多得多,形成了一种类似“亲人”的关系,育儿嫂成为了宝宝的“心理妈妈”,所以选择对育儿嫂很重要。专家表示,对孩子来说,“心理妈妈”的影响要大过父母,因而不能忽视对育儿嫂的少儿心理培训,也不要频繁换育儿嫂,否则会对孩子造成不利的心理影响。
频换育儿嫂孩子患“心病”
小宝妈妈最近颇为心烦,原来芊芊的班主任近日打电话说,芊芊在班里总是欺负一个女同学,对方的家长找到学校,强烈要求给女儿换班。一家人为芊芊的攻击性感到不可思议。
心理咨询师通过了解得知小宝曾经换过3个育儿嫂。第一个育儿嫂带她的时间最长,将近两年,其他2个育儿嫂只有几个月不等。“如果频繁更换育儿嫂,相当于让孩子一次次失去‘心理妈妈’,会对他们幼小的心灵产生危害,形成心理隐患。”心理专家说,小宝的攻击性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。因为总是失去,所以心里总是有一种不安全感,表现出来就是攻击别人,因为攻击别人也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。
很多父亲母亲也是高学历、有修养的人,可由于工作忙,大部分时间都把小孩交给育儿嫂照顾,而对育儿嫂的开导和培训又不够,这就容易忽视孩子的心理隐患。
“心理妈妈”更需要心理培训
作为“心理妈妈”,育儿嫂对孩子的影响可能大过父母。而具备了心理护理意识的育儿嫂,则可以有效缓解孩子成长中的多动症、封闭、自卑等心理隐患,把他们扶上正常的轨道。
“现在很多家长都会去听亲子讲座,但很少见家长会带着育儿嫂去听的。”喜玛说,“其实育儿嫂更需要这些知识。”在孩子小的时候,很容易出现两种心理倾向。一种是多动症,表现欲强,精神不集中;另一种是过于封闭内向,人际关系不好,经常受到欺负。要校正这些问题需要了解一些心理知识,需要比较长时间的陪伴和沟通。家长可能有知识,但要忙工作,不能陪孩子,此时能够帮助孩子的只有“心理妈妈”了。
“有条件的家庭,不妨请文化素质高一些的育儿嫂,给他们做些心理方面的培训,让他们学会怎样做‘心理妈妈’”。喜玛说,如果没有这个条件,父母就要亲自教给育儿嫂一些心理应对技巧。家长要给育儿嫂比较大的宽容度,遇到问题,家长不能说“我把孩子交给你,你是怎么带的”这样的话,否则育儿嫂便不敢指出孩子的问题了。
更换育儿嫂先调节孩子情绪
作为“心理妈妈”,育儿嫂的突然离开会让孩子有种被抛弃的感觉,并由此产生分离性焦虑。因而一旦选定了育儿嫂,就不要轻易更换。即使不得不换,也要安排好过渡。
其实,换一个育儿嫂未必是坏事。这可以给孩子一个与新的成年人建立关系的机会,可以锻炼他的适应能力。不过,父母要尽可能地向新来的育儿嫂介绍孩子的情况,让她对孩子有更多的了解。育儿嫂照顾孩子的方式越是符合孩子的期待,孩子就能越快地适应。
虽说适应新育儿嫂要花一些时间,但这也要有个限度。如果新育儿嫂已经来了两三个月,孩子还是没有对她产生好感,比如,他不像原来那样,会高兴地扑到育儿嫂的怀里,或者不愿意和新育儿嫂待在一起。家长就需要仔细观察一下了,是不是新育儿嫂的脾气有些急躁?或者她对孩子照顾得不够周到?还是孩子有点儿过于敏感?
如果孩子和育儿嫂之间确实相处的不是很愉快,父母就要想办法再换一个人了。特别是,如果孩子的行为也发生了改变,比如睡不好,吃不好,经常发脾气……这表明孩子已经产生了深层的反感。父母就不应该再让这种状况持续下去了。可以对孩子说:“你和这个阿姨在一起不舒服,对吗?妈妈再找一个阿姨来照看你吧。”
宝宝是家里的宝贝,现在社会上有很多育儿嫂、月嫂对宝宝不好的事情,但我相信很多育儿嫂和月嫂都是用心爱着这个职业,爱着宝宝的,父母们为宝宝选择育儿嫂的时候一定要认真谨慎。